原始的生产资料是土地、人力、生产工器具和生产技术,大宗商品中的农副产品是我们广为熟悉且全国推广的品类,虽然有些品种可以实现全国多数地区轮替生产,但还是主要受制于土地自然要素。因此土地的附加价值决定了产品的基本价值,这里土地是广义自然生态系统的代称。人力和生产工器具在市场快速流通的环境中不具有决定意义,所占比重呈现长周期的小波动。但技术不是其他因素能与之相适配的,技术的更新和迭代会让农副产品的价格呈现脉冲阶跃式的短期下降,但当技术成熟时市场已经实现了合理的供需配置,使价格重新回归到了平衡点。所以总归之后,土地是价格最稳定的影响因素,技术是不可预知的剧烈风险变量,人力和生产工器具是缓慢变动的次要因素。
所以我们主要分析土地要素的影响构成,土地是宏观价格变量,土地包括国家流转交易政策、区位优势、自然优势。现在各地区的土地政策紧跟国家对土地宏观调控和集约保护的发展理念,没有无用的土地,只有不会开发耕种的人,土地的改造开发将来会形成良好的趋势。根据全球化的生态保护理念,留给农副产品的土地将来不会越来越多,所以现有农业土地资源不仅价格会长期上涨,超过通货膨胀,而且越来越变的稀缺和不可替代,粮食危机很大程度上也是农业土地资源的危机。
区位优势更加针对于特有地区的农副产品,这种产品形成了垄断的市场,现有技术无法替代生产,像水果类这样的地区性产品,它的价格变化除了市场需求因素,更大的影响是地区的自然和生产状况。而自然因素无法准确预判,因此价格的中短期波动性较大,而且呈现季节性规律。
自然优势是放大版的区位优势,适用于所有商品种类的分析,但由于不是单独的垄断市场,具有优势可替代性和更多的市场性价格机制。从价格波动规律性和波动力度上看,具有长周期、大震荡的特征,短期变化并不明显。现在农副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是积累了基本面、技术面和情绪面的多种因素共振的结果,价格还没有到回归价值的时空窗口。
因此,要了解农副产品的价格变化,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品种的土地资源属性,结合人力物力的动态变化状况,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做好适合该品种风险预留。